原标题:独家专访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 从研发中心到亚太区总部,从“全球新”到“中国新”
2019年,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用中国市场的业绩,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两个节点。
中国市场上,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多项重磅政策叠加影响下,IQVIA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院药品市场总销售额达到847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4%;跨国企业销售额为2389亿人民币,阿斯利康首次反超多年“一哥”辉瑞,坐上冠军位置。
放眼全球,阿斯利康2019年营收243.84亿美元,中国市场营收48.8亿美元,占比达20%。继日本后,又超过整个欧洲市场营收,成为阿斯利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一个欧洲起家的公司,现在中国的业务超过了整个欧洲。”
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的“打法”被业界认为是最为“本土化”的外企,也是近年来获益政策红利最多的跨国药企之一。从2007年创新中心、2012年中国总部落户上海浦东新区,阿斯利康一路将其发展至亚太总部,背后是与浦东乃至上海市政府步步推进的政策吸引互动的结果。
三十而立的浦东,张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药谷”,形成了完备创新链,聚集了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300余家研发型科技中小企业,还有4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1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浦东诞生了全国15%的原创新药和10%的创新医疗器械。2019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经营总收入达8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上海市近1/3。
2019年夏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创新药”成为六大重点产业之一。
作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以来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如何再次与这些政策互动、碰撞出新火花,在浦东、在张江做出更多的“创新药”?阿斯利康的“掌舵人”王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给出了答案。
《21世纪》:阿斯利康当时为什么入驻浦东新区?有哪些考量因素?
王磊:阿斯利康响应了两次浦东新区和张江开发的号召,鼓励研发中心、鼓励跨国公司总部入驻。2007年在浦东落成中国创新中心(ICC);里程碑则是2012年中国总部正式落户张江科学城。
那时候这里比较荒芜,也没有现在的商业广场、地铁还没通车。对于阿斯利康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决策,当时总投资额1亿美元,占地29000平方米。同时入驻的还有亚太和全球一些重要职能,包括一些全球采购,亚太区生产分销、物流等方面的职能都放在了张江总部。
当时亚洲还有其他一些地方跟上海竞争,包括新加坡、中国香港、甚至澳洲的悉尼,地理位置、优惠政策各有千秋,但阿斯利康当时想把中国的生产基地放在江苏,商业、研发中心放在浦东。
从整体布局考虑,希望以中国为生产基地,以浦东为跨国公司总部来辐射亚太。
《21世纪》:在发展过程中,阿斯利康获益于浦东新区哪些政策和制度创新?
王磊:上海在中国的区位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具体选址,区政府也给了最好的位置,金科路地铁口是张江的黄金地段,当时土地价格优惠力度非常大。
同时我们很容易找到优秀的科学家人才、全球化的管理和营销人才。对于研发中心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当时政府在人才吸引方面力度非常大,推出了很多优惠落户及其他配套措施。